中心新闻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河南日报:“两区”建设新常态 由“硬”变“软”、由“大”变“小”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1日 19:15  点击:[]

河南日报:“两区”建设新常态 由“硬”变“软”、由“大”变“小”

□方润生

建设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特征的“商务中心区”和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特征的“特色商业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重要抓手,是“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的基本支撑。如何推进“两区”建设?是沿袭以往制造业发展的逻辑和模式,还是遵循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既关系到给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安装什么样的“引擎”问题,也关系到未来河南服务业自身能否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实现可持续的高成长问题。

自2012年全省“两区”建设起步以来,省政府设立了60个商务中心区、116个特色商业区。目前,全省“两区”发展规划全部完成,总规划面积299平方公里,2014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1.8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5.6亿元;2015年“两区”固定资产投资将以20%的增幅,达到1100亿元的投资规模。据了解,2015年全省“两区”增加值目标是650亿元,增长幅度将达到10%。河南省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875.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28.51亿元。2014年“两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在全省服务业中约占5%,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省服务业的7.3%。这表明,目前“两区”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高成长性的特征尚未充分显示出来。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执政新理念。《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点”,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

郭庚茂书记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河南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全国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个性的一面”。就目前河南的服务业整体而言,基本的个性特征之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现代服务业体系还在构建和完善之中,服务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河南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有些领域甚至需要建立在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上,以缩短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显著的差距。然而,当下的中国早已告别了短缺经济,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许多功能和条件虽然在不同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短缺;相关地区和部门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可能主要是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地区内外部相关的存量资源,来获取“改革红利”。我省一些制造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梯度引入人才密集地区的优质智力资源,与自身的技术力量相结合,相对低成本地、快速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制度创新的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不应该是通过“增量带动存量”,而应该是“存量带动增量”——即,在创新型的体制机制作用下,当存量资源的价值冗余在释放过程中遇到不可逾越的“短板”时,这时才需要投入必要的、弥补“短板”的“增量”资源,这个“增量”也未必要固化在本地区内。因此,在新常态下,我省“两区”建设必然会由发展初期注重部分功能和产业领域基础性的“硬件”投入,逐渐转变到注重营造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软件”环境——制度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首先激活本地的优势“存量”资源,进而吸引区域外的相关优质资源,实现我省服务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与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物质性的功能载体来支撑有所不同,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无形的智力资源及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技能发挥,体现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创造方式的制度安排对于服务业来说往往更为重要。因而,发展服务业首先需要基于制度创新来汇聚人才、激活区域内外的各种存量的物质资源。大量建设宏大的基础设施,包括建设高标准的园区和大楼,以此来吸引外来投资,是以往发展制造业的主导逻辑。事实上,许多境外大资本在决定是否进入某个区域的服务市场时,通常更看重的是这个地区具体市场的潜在需求和供给能力有多大——市场有没有“人气”?如何激活服务市场的“人气”?李克强总理已经给出了具体的“答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包括各类服务业在内的许多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个十分有效的实现形式。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同质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通过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激发新的创造、产生新的功能,以高质量的多样性来满足用户或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目前,一些地区还是坚持以往制造业发展的逻辑,偏好吸引少数“大个头”企业来“一劳永逸”地实现本地区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忽视培育本地大量小微型市场主体尤其是生产性小微服务企业,使得服务业可持续的高成长特征难以显现。如,我省某地园区设立后建设了1幢1万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大楼,设立几年来园区仅仅引进了东部地区十几家公司,提供了包括减免房租的诸多优惠,但开园以来大楼平时空空荡荡,与上海同类园区高出其几十倍的企业入驻密度相比,该园区的“人气”明显不足。据调查,该园区管委会一直不愿吸引本地小微企业入驻,目前园区企业的发展与该朝阳产业理论上的“高成长性”相去甚远。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是创新意识极强的小微企业。一些世界知名的服务业集聚区,如,英国伦敦东部的霍克斯顿设计服务业集聚区,95%以上都是小微企业,而且,这个知名的设计服务业集聚区还是在废弃的工业平民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量有价值的创新和高品质的服务,产生于小微企业,它们是服务经济中一个不应该忽视的结构性组成部分,也是服务业实现高成长的产业基础。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实现河南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发展目标,需要切实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驱动作用。对于各级政府而言,不仅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且,还需要从过去习惯性地重视规模以上企业,转变到也要充分重视规模以下的小微型的市场主体,重视那些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在推进我省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中可能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创新驱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小微企业的培育和集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小微企业的有形集聚。换句话说,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不应仅仅选择地理空间集聚的模式,而要高度重视网络空间集聚的模式,吸引更多区域外小微企业无形地集聚,从而促进本地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制造业集聚发展具有物理性结构和功能的不可分离特征,而服务业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等支持下,其价值实现具有十分显著的时空可分离性特征,就是说,交易双方完全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价值传递和价值交换。试想,“天猫”上集聚的网店有必要都集聚到全国各地的线下商业区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地区的“两区”建设,要合理地认识地理空间集聚的价值维度,要基于服务的时空可分离性特征,通过“地理空间集聚+网络空间的集聚”的协同发展模式,将河南高成长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范围扩展到本地区之外的相关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只有市场不断地扩展,服务业尤其是小微服务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高成长。

面向“十三五”新的发展阶段,“两区”建设要步入健康发展的新常态,需要各地区、各服务领域的主管部门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坚持中共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核心原则,既要做有为的政府,更要培育有效的市场。各级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要能够不断强化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自生能力,只有“两区”市场主体的自生能力强大,“两区”才会真正成为河南经济发展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二是我省“两区”的数量庞大,各级各类政府数量众多的公共服务也要“提质增效”。要充分利用河南高校、科研院所优质的智力资源,针对产业政策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并将政策实施逐步走向市场化——通过政府采购动态地获取优质高效的第三方服务,使集聚区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能够更快地成长,更有效率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是我省各地区相关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关键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要通过建立地区之间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绩效考核导向,改变以往各地区自成体系、“各自为战”发展产业的状态;按照全产业链协作的思维,推动市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跨界构建各类产业战略联盟,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资源的互补性流动,以及不同服务业之间及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动发展。⑥5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管理学博士、教授)

上一条:科技日报:构建城乡生态连体大循环体系——访经济学家杨承训
下一条:河南日报:新常态下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的战略选择

关闭

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地址: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行政楼308